小孩拿家里的钱屡教不改怎么办

小孩拿家里的钱,我觉得要慢慢教育去引导,既然他拿了你钱虽然有些不好,但是也不必生气应该慢慢引导他;如果是很多次的拿说了还不听的这种孩子,那必须要惩罚一下了,否则会有隐患。

小孩拿家里的钱屡教不改怎么办

第一种方法:分析法

发现孩子偷东西时,父母要先了解背后的原因。即使此时你非常生气,想要快速纠正孩子的行为。但是,还是要平心静气的跟孩子进行沟通。要分析一下孩子的犯错动机,了解孩子只是好奇心驱使下犯错,还是出于某些原因其他原因。

比如,平时比较节约的家庭,过度的节约让孩子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而小孩子又略有点贪心,喜欢上了某种小玩具、学习用品等。当他们长期得不到时,很有可能会采取偷的方式。如果是这个方面的原因,可以适当调整教育方式,满足孩子的一些小要求,这对于纠正偷东西的行为很有帮助。

分析法就是用来帮助家长,分析明白孩子的犯错动机,然后选择教育方法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。

第二种方法:沟通法

语言是沟通的桥梁,父母可以反复跟孩子聊天,通过语言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,犯错时的行为过程,犯错后的心态等。

同时,父母可以跟孩子强调问题的严重性,引导孩子改正错误。孩子偷东西父母屡教孩子还是没有改正,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所以,如果想要彻底纠正的话,那么前提是要先让孩子明白,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

比如,可以跟孩子说,盗窃这是一种犯罪的行为。如果多次发生,情节严重,会被带到少年管教中心进行改造。同时,还要让孩子明白,这种行为会遭到周围人的反感厌烦。

第三种方法:反思法

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,家长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,是否有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,是否存在错误榜样的树立。

孩子的行为方式,很多时候都是模仿家长。如果孩子的偷东西行为屡教不改,那么家长也要注意反思自己。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斤斤计较,亦或者是总是贪小便宜,甚至还有一些父母喜欢顺手牵羊。

这些错误的行为模式,都时刻影响着孩子。在这种不良行为模式的影响之下,孩子也更容易出现这种不良行为。所以,如果想要彻底纠正孩子,家长一定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之处,注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。这样孩子的问题,才可以得到解决。

第四种方法:塑造法

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,这是很重要的方法,可以改变孩子爱偷窃的行为。是非观念的建立,对于孩子来说是根基。因为很多孩子是初犯,是第一次偷窃。大多数犯错的孩子,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造成的,他们偷窃可能只是源于对于某种东西的喜欢,然后想要将这个东西据为己有。

如果是这种情况,父母则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,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错误的,如果你想要,你可以自己努力得到,以此避免孩子走上歧途。

孩子偷拿钱背后的原因

1.分不清“你的”和“我的”

有一句著名的玩笑话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“你的是我的,我的还是我的”。是的,在孩子眼中,你的就是我的,我的还是我的。所以,你真的确信他能分清楚,哪些东西是家长的,哪些才是属于他自己的吗?

不妨测试一下你的孩子,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瞪着无辜的大眼睛,望着你:“这些不都是我们家的吗?”当然,这种情况在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身上会更常见。

在独身子女时代,孩子无可争议地成为家庭的中心。全家人都围绕着孩子转,孩子想要的东西,全家人都竭力满足,在孩子眼中,面对这家这个小世界,他大约会生出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掌控感。

家长维护自己的物主权就显得尤为重要,不是孩子想要什么,都无原则地同意和给予。要明确告诉孩子,哪些东西是父母的,需要动用,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。

另一方面,也要帮助孩子确认界限感,形成物主意识,比如,他的房间,他的布娃娃,他的饭碗,有利于孩子分清人与人之间的差别,尊重他人的财产权。

相对应的,家长也应当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物主权的尊重。比如,未经孩子同意,不随便处理、赠送孩子的玩具;进孩子的房间敲门,得到孩子的允许后再进入;使用孩子的物品提前打招呼等。

你可能会有疑问,一家人需要分这么清楚吗?亲子之间的关系当然是亲密的,但也需要有的界限,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,家就变成了一团浆糊。知道界限,孩子才能将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,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动。

偷钱犯错当下是紧急处理,平常教育是润物细无声。

2.想要的马上就要

“想要的马上就要”,这是一句广告词,也是很多孩子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态度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,我们能够轻松地满足孩子几乎所有的物质需求,孩子想要得到一样东西,撒个娇,说一声,甚至都不用开口,只需要多看一眼,爸妈便会买来给孩子。

想要的立刻就要,而且能要到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“延迟满足”,很显然,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难,爸爸妈妈不满足,还有爷爷奶奶,还有外公外婆,关爱不是不够,是过剩。

拿家里的钱这件事,本质上是孩子与自己的欲望斗争的过程,是抵御诱惑的能力的体现。习惯需要立刻被满足的孩子,没有经过这样的“忍耐锻炼”。有需要,立刻满足。是他们习惯的模式,是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模式。

因此,有孩子会在因为拿钱被家长教育的时候,哭着说:“我控制不住我自己。”他真的控制不住,因为他没试过难耐的“控制”训练。

人对于自己的控制能力会基于自己的过往经历有一个基本的评估,从未尝试过控制自己的孩子,会将其评估为零。实际上他缺少的不是能力,他只是缺少训练。有能力满足孩子,不代表都要满足,马不停蹄地满足。偶尔,也可以尝试延迟或者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。

成长,很多时候是在挫败和失望中获得的。

3.获得友谊和认可

你知道孩子一般拿钱去买零食,买游戏卡之类的,是为了谁吗?

有人做了调查,大部分时候是为了同学,买给同学,或者在同学面前炫耀,这就像成年人拥有经济实力时能收获拥戴者,有经济优势的孩子,能收获友谊。很多家长不理解:“我家孩子是不是傻,别人让他买他就买,还不是给自己吃。”“他太好忽悠了,别人让他做什么,他就作什么。”

他们,不是傻,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友谊和认同。这类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感受不到自己的优势,自身稍有自卑,人际交往技巧欠缺,因此,当他发现,自己给别人带好吃的,买游戏卡,对方就对自己万分热情的时候,便会“铤而走险”。

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

一、孩子明知是错事还去做的错误行为

面对孩子经常犯错,而在家长再三劝说下或者是正确引导下,孩子还是要去做,说明孩子根本对说教无视,那么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。

比如,孩子乘公交车时在公交车上到处走动,家长已经给孩子说过很多遍,但孩子就是不听,那么家长就可以找个机会待孩子再次在公交车上乱走时,不要去过多干涉,只要确保孩子不会受到大的伤害就行,让孩子在车上摔一次跤,他就知道后果的严重性,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个错误的后果,这样比说教更有效。

但是,家长应该要把握一个度,不能让孩子受到大的伤害。一般孩子在受到一次这样的教训后,他就会对这类行为有所收敛。

二、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错误的,是第一次犯错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应该给予正确教导,先给孩子讲道理,也可以借助一些绘本,图书或者是动画片,教育片等与孩子一起观看,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错误的,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,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改掉错误,也需要家长的适当监督提醒。